或許因我從幼生長在沒有江河只有小溪的會稽山區(qū)日鑄嶺內(nèi),與龍舟沒有直接的接觸,缺乏直觀的印象,剛讀巴曉光所著的《諸神的游戲——中國福州龍舟的傳統(tǒng)與禁忌》(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年2月版)時,總有一種找不到方位與路徑的如入迷霧之感。讀到后面,方才隱隱約約意識到,龍舟屬于民間,包括民間習俗、民間信仰與民間傳說。
其實,農(nóng)歷五月初五的龍舟競渡,本身就是一種民間習俗,一種以民間信仰與民間傳說為背景的民間習俗。中國人以龍為自己的圖騰,被稱之為龍的傳人。神州大地,尤其是水域密布的南方,多有龍舟習俗。福州的龍舟習俗僅是中國各地各具特色的龍舟習俗之一,其起源不是最早的,至少在吳越之后。
福州的龍舟習俗,當然也與民間信仰、民間傳說有關(guān)。此書所說的“五靈公”即五帝,原是赴京趕考的五個秀才,那年五月初四夜里,因為夢見功曹命瘟神投毒于水源大井,降疫病懲治作惡之人,他們決定守在井邊勸阻民眾汲水,五月初五那天勸阻無果,這五位秀才自飲井水中毒身亡,以生命阻止一場瘟疫之蔓延,于是被奉為神靈,掌管祛災(zāi)去病,驅(qū)瘟除疫。福州五月初五即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就這樣成了敬神娛神的最好方式。圍繞著“五靈公”信仰,又有不少民間傳說,例如,傳說五帝中的劉帝非常喜歡龍舟。所以青白蛇龍舟的“龍頭”里會安放他的神像,每年端午讓劉帝與龍舟一起巡游閩江,觀看龍舟競渡。
與“五靈公”信仰相似的民間信仰還有不少,書中說的“五門墩大哥”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五門墩”只是一個地點,那位見義勇為的中年男子即從此處跳下水去救起投水自盡的懷孕女子,事后人們再去尋找救人之人,那人已無蹤無影,連姓名也沒有留下,這才被人們稱為“五門墩大哥”。日后這一帶人端午節(jié)劃龍舟,每到五門墩便偃旗息鼓,拈香祭拜,據(jù)說拜過“五門墩大哥”,龍舟就不會傾覆,于是相尚成為一種習俗,其影響也逐步擴展。
民間信仰之所以成為信仰,總與民眾的基本訴求有關(guān),例如去瘟除疫以保健康平安。民間傳說雖是傳說,卻總是有些來歷。這些傳說,這些來歷,以及記載這些傳說和來歷的遺跡,往往散發(fā)出民間氣息。民間傳統(tǒng)之所以能一直流傳下來,因為這些傳統(tǒng)之中,包含著某種文化以及某種價值觀念。與福州在龍舟競渡時祭祀“五靈公”一樣,其他地方的龍舟競渡,也有其他地方的祭祀對象,有的祭祀大禹,有的祭祀屈原,有的祭祀伍子胥,有的祭祀曹娥……在這些祭祀對象身上,無不寄托著民眾的價值取向。
當然,并非所有的民間傳說或傳統(tǒng)都有積極意義,并非只要是民間的,便順理成章。此書述說,在龍舟制作過程中,畫龍爪禁忌畫五爪,因為只有真命天子御用之龍舟,方才配有五爪。有一個與此相關(guān)的傳說:徒弟自作聰明,趁師傅去吃飯時,將原先只有四爪的龍舟添了一爪,結(jié)果這條龍舟便慘遭雷劈。很明顯,這種禁忌,這個傳說,是為皇權(quán)至上張目的。此著還說到,女子之于龍舟,也有各種禁忌,女子不能與龍舟沾邊,尤其不能觸及龍頭龍骨,否則,龍舟就會出師不利,因為女子陰氣太重。這種傳統(tǒng),這種禁忌,充滿了對于女性的歧視。
在巴曉光的這部書中,對于福州的龍舟習俗的方方面面,例如龍舟的制作,扒龍舟的訓(xùn)練,龍舟的競渡,適合龍舟競渡的水域,各種龍舟隊以及龍舟俱樂部,都有細致入微的介紹,但始終不離“民間”二字。我注意到書中有一個叫“境社”的詞匯。與行政村重在“行政”不同,“境社”重在宗族與風俗或曰“民間”,在此二者有沖突之時,龍舟習俗更注重于“境社”。有些已被拆遷去別處的人們,在賽龍舟之時,往往會不顧行政區(qū)劃之分,而參加原先的龍舟隊去,或組織龍舟隊去祖地參加龍舟競渡,這是對于鄉(xiāng)愁鄉(xiāng)情的一種眷戀。原江中華安境的劉姓家族,每年都要回祖地舉行“再下水,祭祖”和“祭山祭神”儀式,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作者 c宋志堅)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