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2021年廣東高考語文科開考,使用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要求考生根據(jù)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發(fā)表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對“體育之效”的闡述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除了廣東使用的全國新高考Ⅰ卷,今年全國高考語文還有7套試卷。在這8道作文題中,材料作文占絕大多數(shù),選題與社會現(xiàn)實、理想信念等話題密切相關,命題把握時代脈搏,緊貼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應用寫作能力考查,引導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更好地關注社會,關心祖國和民族的未來。
從“體育之效”感悟民族復興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滕威認為,今年廣東高考作文有三大特點:“一是具有年代感;二是依舊采用文言文作為題目材料;三是貼近中學生活,讓學生有話可寫。”她認為,從邏輯上看,“體育之效”可以從對個人的影響和對國家民族的意義兩方面來把握。個人層面可分為身體和精神兩部分。從時間線上看,考生可以深入思考兩個時間點,首先是1917年探討“體育之效”的契機,以及大國崛起的今天仍要強調體育作用的原因。考生還可以從生理層面延伸到榮譽感等思想道德建設層面,再談到如何成為一個全面的人,進而升華到對民族國家的意義。
“結合作文題給出的材料,考生可通過對強弱轉化的道理進行理解和引申來作文。人的身體可以由弱變強,家庭、民族、政黨、國家也是如此。”青年作家陳崇正認為,該題的要旨在于啟示意義,背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命題,可以細分為更為具體的“感悟和思考”,聯(lián)系自身成長和家庭的題材,反映時代變化。
華南農業(yè)大學中文系主任傅修海認為,這段材料切中青少年成長階段,對當下的高考考生有借鑒作用,“從考生的角度來說,可以抓住青年擔當、強弱轉變、奮斗自強等幾個關鍵詞”。
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楊克認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改變了中國,這個考題有大時代背景、非常應時,考生可就此著墨。
作文題側重考查跨學科素養(yǎng)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中心執(zhí)行主任朱志剛認為,今年廣東高考作文題的命題含義是以個人見民族、以體育喻素養(yǎng)、以歷史鑒今,“作文題不僅考查讀懂材料文本的能力,還要考生具備豐富的歷史知識,更需要辯證思考的能力,這充分體現(xiàn)了教育改革大潮中對‘新文科’的跨學科要求”。
“只要考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看清作文類型,就可根據(jù)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來較好完成本次作文的寫作。”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李旭山認為,有別于以往的任務驅動型作文,今年的作文題需要學生對作文材料進行闡釋與發(fā)揮,這要求老師對日常的作文訓練進行科學分類,每個類型都要總結出行之有效、充分反映邏輯規(guī)律的方法。
中山市桂山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郭大偉認為,從作文題的導向來看,高考作文題仍然注重考查學生的思想深度、視野廣度、家國情懷,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文題很好地體現(xiàn)了堅持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充分發(fā)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記者鐘哲馬立敏黃楚旋廖冰瑩)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