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2000年,小伙將亡父制成“木乃伊”,一千日后供奉家中無人敢拜訪

林上水的家是江西的,他被媒體稱之為大孝子。

為何把他稱之為大孝子呢?

他敢于打破常規(guī),不顧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非議和反對,按照父親的遺囑,將父親制成了“木乃伊”。

用他父親的話來說,這種葬法叫“坐缸”。

“坐缸”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口陶缸盛放死者的遺體。

缸里填充上木炭、石灰、香料等除濕防腐的東西。

目的就是保持尸體不腐爛!

之后,把尸體密封在缸里3年多。

密封千日后將缸開啟,把已經成為了“木乃伊”的遺體,經過處理后供奉在家里。

值得注意的是,“坐缸”并非是林上水父親的發(fā)明,這是一種古老的喪葬方式。

只不過了解這種葬法的人很少,選擇這種葬法的人更是聞所未聞。

他首開先河,這樣的做法顯得就像是異類一樣。

因此也引起了大量人的圍觀和報道。

林上水的父親,之所以要堅持選擇“坐缸”,是和他與佛結緣有關!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林上水父親的故事。

林觀榮與佛結緣

林上水的父親叫林觀榮。

林觀榮1925年10月份出生,家在江西上饒。

他的祖輩都是農民,他也像祖輩一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不過,他和祖輩也有一些不同。

他與祖輩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了解的佛文化比較多。

他的一生都是癡迷佛教文化的。

要說到他為何能夠與佛結緣,就不得不說靈山了。

靈山是江西頗有影響力的宗教山,也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林觀榮的家就住在靈山腳下。

因為對佛教文化感興趣,林觀榮只要是在閑暇的時候,都會跑到山上的廟里。

他來佛門凈地不是出家,而是來學習的。

來的次數多了,他和這里的和尚也漸漸地熟悉了起來。

看得多了,了解得深了,

他這個外來的俗人,也跟著和尚打坐、念經、修行起來。

只不過別人是專業(yè)的,他是業(yè)余的。

他這種業(yè)余,連俗家都稱不上!

只要農忙的時候,他就要趕回去種地,閑暇時他就在寺廟里當義工。

他還是很向往這樣的生活的, 即便是他的收入不多,每年他都會拿出一部分錢來。

用來為寺廟里供奉香火。

林觀榮一心向善

若是要問他學佛以來,對他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他會告訴你是一心向善。

他是這樣學的,也是這樣做的。

甚至他還有一個大善人的“稱號”。

說這么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他發(fā)現(xiàn)只要是下雨后,來寺廟里的人就少了很多。

為何下雨后來廟里的人比平日少呢?

他觀察了一段時間,詢問了寺廟里的和尚,以及拜訪了游客。

他得知這是和路況有關。

從靈山腳下到寺廟,有2公里的路途。

由于這一段路是往山上走,雨后比較泥濘。

為了安全,大家就不會在路比較泥濘的時候上山了。

同時,山上的和尚,這幾天也不會下來。

對于那些年事高的信徒,影響就更大了。

他們每天都堅持上山禮佛,再難的路也要走。

在了解了這些情況后,他有了一個想法,改變道路。

只要開出一條用石頭鋪好的山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只不過萬事開頭難,想要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這個項目還是相當的難的。

但是,他還是這樣做了。

以后的幾年里,空閑的時間寺廟里再也看不到林觀榮的身影了。

他一個人穿梭在大山之間,把從附近鑿下來的花崗巖,一塊塊背到上山的路面上。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幾年的時間下來,一條嶄新的道路,就這樣完成了。

這段兩公里的路途,他修了2000多個臺階。

這件事之后,寺廟里的和尚,山腳下的村民對林觀榮更加的敬重了。

他們都稱呼他為大善人。

有了這個路之后,來寺廟的人,也就不受雨天的影響了。

再一個就是佛教對他飲食的改變。

他沒有出家,是可以喝酒、吃肉的。

但是,在他深入了解佛文化之后,他就喜歡上了素食。

確切地說,上個世紀60年代末開始,他就不吃葷腥了。

林上水回憶起父親來,他說家里一直都是擺放著兩套餐具。

一套是父親用的,另一套是他們用的。

直到父親臨終,都是保持著這種習慣。

父親的遺愿是“缸葬”

盡管說林上水受父親的影響很深,也是一名佛教徒。

但是,他沒有達到父親的這種境界。

可以說他父親在各方面都受佛文化影響很深,就連世人死后的安葬方法,他都頗有研究。

他提出來的“缸葬”,就是他從佛文化里了解來的。

“缸葬”有坐缸、封缸、開缸三個步驟。

林上水對每一個步驟都很清楚。

因為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他的父親一直給他灌輸這個文化。

告訴他在父親死后,不能用傳統(tǒng)的方式給自己辦葬禮。

要“坐缸”!

林上水一直認為父親是說著玩的,他根本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

一是父親的身體很好,說這事干什么?

二是書上記載的東西,沒見過別人這樣做過,真的能成嗎?

他認為這種方式是不可行的。

但是,到了他父親奄奄一息時,他才知道父親是認真的。

那是2000年2月12日,那一年林觀榮75歲了。

他突發(fā)腦血栓,住進了醫(yī)院。

在醫(yī)院里搶救了20天,情況不甚樂觀。

在這20天的時間里,他一直都是清醒的。

但是,他沒有說過一句話。

林上水清楚地記得,在他父親臨終前,父親說的唯一的一句話就是,一定不要忘記選擇“坐缸”。

直到此刻,他才知道父親一直掛念著的還是這件事。

可以說這也是父親的遺愿了,他不能辜負了父親。

盡管說這種方式安葬,在眾人看來是很難理解的,甚至是異類。

但是,他又有自己的苦衷,他不能讓父親含恨而去。

實際上在他的父親最后一次告訴他,要“坐缸”時。

他就不敢怠慢了,趁著父親還有意識,他趕緊給父親布置這件事。

他要找一口大缸。

要知道想要找一個可以放下人的大缸,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他走訪了很多人家, 最終才選了一個他能找到的最大的缸和一個小的缸來匹配。

兩個缸罩在一起,便于密封!

得知兒子在給自己張羅這件事后,林觀榮也就沒有其它牽掛了。

3月12日,林觀榮永遠閉上了雙眼。

“坐缸”遭到村民的反對

林上水的父親去世了,他要開始按照父親之前告訴他的來實施了。

不過,直到實施的時候,他才知道阻力有多大。

村民們都是反對他這樣做的,因為人死了是要入土為安的。

這種安葬方式算什么?

村民都勸說他,讓他尊重當地的風俗,按照大家的方式安葬他的父親。

就連父親昔日里的好友,寺廟里的那些憎人,他們也是反對林上水的做法的。

林上水陷入了迷茫中。

是遂了大家的愿?

還是按照父親的臨終囑托來呢?

他思來想去,決定還是尊重父親的想法。

他找來了木匠等專業(yè)人員,按照當地的民俗,將壽衣和一張小木凳放在了大缸的底部。

之后,將父親的遺體抱進去,讓父親的遺體坐在那個小木凳上,雙手搭在兩個膝蓋上。

再用比較好的木炭,以及石灰粉等防腐材料填充到缸里。

做好防腐工作后,把兩個缸密罩在一起,完全密封好。

整個過程完成了。

他把這個盛有父親遺體的缸,搬到了自家菜園內的一個小屋當中。

他父親的遺體,在這里一放就是三年的時間。

按照他父親的遺愿,1000天后等待肉身的出現(xiàn),那時還要重新把缸開啟,換成塑料的,供奉在家中。

開缸那一天很快就到來了,村民們也知道這事。

他們都在議論紛紛,結伴來到林上水家里,這些人都想要看看他父親的遺體是否腐爛了?

會不會是一堆白骨?

不過,結果出乎大部分人的預料,因為林觀榮的遺體,和當初放進去時是一樣的。

只不過現(xiàn)在變成了干透的“木乃伊”。

當然了顏色相比之前,黑了很多。

除此之外,沒有其它變化!

這說明古書上的記錄,還是很嚴謹的。

看到這個情況,林上水忐忑的心也平靜下來了。

他幫助父親完成了這個遺愿!

鄉(xiāng)鄰鄉(xiāng)親都不敢登門拜訪了

現(xiàn)在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為父親“重塑金身”。

他把父親的遺體從缸里取出來,抹上厚厚的石膏密封住,塑成了一具石膏真像,還給塑像穿上了衣服。

這個塑像,后來就放到了他家里二樓的客廳里。

他還特意做了一個陶瓷的小塑像,和父親的那一堆塑像放在一起,方便家人供奉!

對于林上水來說,父親的遺愿完成了。

但是,他的煩惱也來了。

自從村民們見證了他開缸以來的整個過程,他又成為了村民口中議論的焦點人物。

大部分人說他是不孝子。

還有很多難聽的話。

總之,說他什么的都有,無一例外,都是反對他這樣做的。

盡管說他也有給村民解釋為何要這樣做?甚至還特意請寺廟里的和尚來講解“坐缸”的來源。但是,還是不能平息民眾的憤怒。

他只能把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以及受到的委屈,咽到肚子里。

沒有人理解他!

他發(fā)現(xiàn)自此之后,鄰居們對他們家敬而遠之了

即便是親戚,也沒有人來他們家拜訪的。

記者采訪時,村民們是這樣說的,每一次經過林家門口時,都不免心驚膽戰(zhàn)。

更不敢上門拜訪。

說白了還是很難接受這種方式。

那么,林觀榮的尸體為何能保護完整呢?

這和缸里用的石灰與木炭有關,這兩種物質都可以吸收水分,防止腐爛。

石灰還有殺菌的功效。

缸口用桐油密封可以防蛀,陶缸的密封性比較好。

所以,保持遺體不腐,也就不難理解了!

關鍵詞: 寺廟里的 年的時間 佛教文化 家中無人

責任編輯:Rex_01

推薦閱讀